640

隋建国

中国 山东省青岛市 1956
现工作生活于中国 北京

195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,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,是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。作为中国当代雕塑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,隋建国被评论家誉为“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”。他在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、作品形式、媒介选择、处理方法、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深度理解和认识。

“人跟泥巴打交道上万年,可以极其复杂,复杂到像罗丹那样,用泥塑造一个惟妙惟肖的人体、人像;也可以很简单,做个泥盆泥碗,捏个小猫小狗;甚至闭着眼瞎捏一通,让捏泥本身成为一件事情,最终也能一握成形。那一捏一握,就是人在创造世界。”

——隋建国

640

艺术家隋建国作品《肉身成道》与《拳击泥稿》在明珠美术馆展出现场

艺术家隋建国的影像作品《肉身成道》记录拳击泥土的创作过程,试图摆脱传统雕塑的语言和思维,把身体的动作放到了作品的核心,让泥塑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,将触觉或者说人的心灵感觉推向极致。与影像同时展出的《拳击泥稿》即是留存实物。这两件作品被策展人纳入展览开头的“生于土”篇章,从“吐生万物”的泥土为起点,探讨艺术和生命的本源。

艺术家谈创作
 

2008 年以来,我一直在试验一种泥塑的方法,或者说是一种极端的泥塑法,它的灵感来自于我对罗丹泥塑作品的理解。所有古典或者现代的泥塑,都是有目的的运用加减泥塑的方法造型,模仿某些自然形象;或者按现代雕塑的原理,塑造某种抽象的造型。而我的方法是,不在意造型,只是用双手与泥巴接触,完成捏泥而已,捏一下或者捏一万下都一样。关键在于受到固定的关节和肌肉牵拉的双手,与柔软的泥巴相互接触,接触的结果,就是我的作品。甚至接触的结果也不重要,重要的是双手和泥巴接触的过程,这过程中手对泥巴的揉搓、捏压、拉攥动作所产生的作用,以及泥巴对于手掌和手指的反作用力。

640

隋建国与《盲人肖像》,2008(图源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)

为了保证这种接触的纯粹性,保证在我用双手去触动泥团的时候,不被我几十年的雕塑专业经验所干扰,在刚开始这样做实验的时候,我甚至干脆就闭上双眼。结果确实是,两眼一闭,我就完全不能控制我的双手在泥巴上所做的动作,以及泥巴在这过程中的状态。在持续的双手与泥团的互动中,一旦我睁开眼睛,双手即停止动作,这件泥塑作品也就宣告完成。这意味着,在我的双手与泥团接触的过程中,手腕、手掌、手指的关节构造和手部肌肉组织伸展、牵拉、收缩所形成的掌指运动;泥团的干湿软硬程度,泥土颗粒的粗细和粘度;甚至来自地底的吸引力,共同决定了作品最终的空间广延与形体状态。

640

隋建国捏泥影像截图(图源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)

做《盲人肖像》其实我觉得是一个摆脱控制的方法,闭上眼,根本看不见,想控制也控制不了,只能靠本能去工作,我觉得产生的作品会是一个纯粹的雕塑。这样就让雕塑或者泥塑回到了它最原始的状态,而且是一个重新理解雕塑的很好的方法,可以从零开始,重新生长。

640

《肉身成道》(影像截图),隋建国,2010,录像,3分34秒

我把自己的艺术立足点放在触觉方面。为了让大家看到触觉,我捏了泥,然后用最精细的高速摄影把它记录下来。录像记录我跟泥接触的触觉过程,高速度之下,放大延长了时间,也放大了泥塑过程的所有细微之处。

640

《肉身成道》(影像截图),隋建国,2010,录像,3分34秒

这一过程提醒我,在传统写实语言的运用中,一旦作者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个性,不再拘泥于表面的艺术追求,放弃自我表现,只是单纯地、无我地、甚至机械地完成对所选择事物的再制作,也就达成了一个自足的方法。我觉得这其实正是在某种意义上与自己早年所向往的庄子“无我”和“万物齐一”的境界相重合。

640

隋建国 《手迹》系列,铸青铜,单体长1.5m,2017(图源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)

我的创作经历了从“盲人肖像”到“肉身成道”,其间的过程将近9年。借助3D技术,我才完整展示了“泥”的形象,同时也强调出人的参与——印在泥塑上的我手的纹路。从文化角度去理解,雕塑作为一种媒介,在这里成为天地万物的一次具体化身。

/隋建国